昨日,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发布《社会蓝皮书:201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》。根据该蓝皮书的调查显示,毕业一年后,约3成90后大学毕业生居住面积不足20平米,但他们更希望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,而不愿做房奴。报告显示,更看重个人价值的90后大学毕业生可能成为“不买房一代”。
这份调查报告共访问全国12所高校的4110名大学生,其中在校90后大学生2730人,已毕业或走入职场的90后大学生1380人。
7成毕业生1年后租房或住宿舍
该调查显示,工作一年后,只有2成左右的90后大学毕业生,仍寄居在父母或亲朋家中。
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副主任田丰认为,这说明大部分90后大学毕业生需要自己解决住房问题。
实际上,只有不足5%的90后毕业生,在工作一年后,居住在自己或配偶的自有房子中。超7成的90后毕业生,居住在工作单位提供的宿舍,或由自己租住房屋。
约3成90后毕业生在毕业一年之后的居住面积,仍在20平米以下。
过半受访者宁可拿首付款做其他事
对90后毕业生而言,拥有自己住房仍是刚需,但只有1/3强的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“为了买房,我愿意降低生活质量”,超55%的90后毕业生非常同意或比较同意“如果要背上沉重的房贷,我宁愿不买房”。
超过50%的90后毕业生意识到买房是当前资产保值的最佳手段。不过如果给他们一笔相当于住房首付的钱,有超一半的人会选择创业,或做更有成就感的事情,而不是买房。
田丰认为,一方面他们认同传统国人将住房视为成家、结婚、生子生活必需品的看法,另一方面他们又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,选择自在的生活,不做“房奴”,“他们有可能成为‘不买房一代’。”
在读90后农村学生1/4有留守经历
调查发现,在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就读的90后农村大学生中,曾有留守儿童经历的人数均超1/4。而在以农村90后为主要生源的高职院校中,就读的90后农民大学生中,曾有留守儿童经历的更超过4成。
在没有留守儿童经历的90后农村大学生中,认为自己比周围同学成绩优异的占到约15%。而在拥有留守儿童经历的90后农村大学生中,这一比例则降至10%。
田丰认为,相关部门应关注有留守儿童经历的90后大学生。
3/4农民工不想落户打工地
该蓝皮书还收录了一份2014年农民工调查报告,该报告基于对广东、湖南等6省13个城市(区)的2017个在正式企业就业的农民工调查数据而得。
调查显示,非常想和比较想在打工所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占比为16.33%,而不太想和不想落户的则达到75.45%。也即3/4的农民工不想落户到打工所在城市。
“如果说农民工落户意愿不高的话,那么为落户采取过行动的人更少。”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林平等人介绍,近97%的受访农民工没有为落户采取过行动,而在有过相关活动的人当中,最多也就是咨询一下,提出过申请者仅占1%。同时,有74.18%的受访农民工认为没有打工所在城市的户籍不会带来麻烦。
调查显示,不愿意放弃家乡土地的受访农民工超过70%,愿意放弃家乡土地的则不到20%。
刘林平等人建议建立住房(宅基地)银行,由外出打工、落户城市或其他原因导致住宅闲置的农民,将自己的房产和宅基地存入银行。当发生征地、拆迁等事件时,保有产权的农民以市场价格获得补偿。
“不买房一代”是现实的无奈,也是观念的更新。不过,面对“不买房一代”这种新的现象,住建部门需要与时俱进,把服务提档升级,为“不买房一代”营造一个温暖的家。如何办?笔者建议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。
其一:大力建设廉租房。要把廉租房建设和商品房建设放到同样位置。在质量上,在位置上,都不能低于商品房标准;其二:廉租房房型要多样化。既要有适合单身居住的房型,也要有适合一家三口,一家四口的房型,让大家多些选择;其三:严管房租价格。不管是廉租房还是市场上的商租房,都要确保价格低廉,让“不买房一代”能够更省钱。
“不买房一代”的出现是一种忧伤。但是,在眼下还难以让房价回归到公益性的时候,不买房也是理智选择,如其背着房子艰难前行,倒不如换一种轻松的活法。但是,对于“不买房一代”政府却没有权力袖手旁观,而应该是用政策为不买房的人也搭建一个温暖的家。